首页>>以案说法>>以案说法
以案说法

以案说法

落实“同工同酬”还有哪些关卡要破除

修改后的《劳动合同法》正式施行。修改后的《劳动合同法》明确提出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、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,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。
     目前,在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存在着大量的临时性用工,在一些通讯商营业厅、加油站,甚至几乎没有正式工。劳务派遣人员面临“捧着同样的饭碗吃着不同的饭”、“同工不同命”等不公平待遇,但在强势的用工单位面前却只能忍气吞声。
    修改后的《劳动合同法》直指劳务派遣泛滥及“同工不同酬”现象,给临时工带来了曙光。然而,在编制受限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影响下,将相当大规模的“临时工”在短时间内转正或是裁撤,都存在巨大的阻力。
    但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,“用工双轨制”的不合理现象关系几千万人的前途命运,必须下大决心推进改革。如果长期纵容临时性用工,将产生更大的人为收入差距,对市场化改革、对社会稳定都将是长期的阻碍和隐患。
    落实“同工同酬”首先要下决心解决细化政策。“新政”虽然对“临时性”做出“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”的明确界定,但“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 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”、“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”等表述却给企业随意扩大劳务用工留下了空间。此前一些业内人士提出的对辅助性 岗位限定“2年”期限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,或许就是对实际困难的“折中”。
    此外,执法部门需下决心敢碰大型企业,以倒逼其逐步、逐批将临时工“转正”,否则这些企业始终抱着“法不责众”的心态,不规范用工,“同工同酬”将难以推 进。企业管理部门需下决心改革企业用工制度,做到“能招能管”、“能进能退”,从根本上解决劳务派遣用工泛滥现象。政府部门需下决心行政改革,以“小政 府、大社会”格局减少用工量。
    在复杂的现实面前,地方政府应有更大作为。各地在“辅助性”及“劳务派遣用工比例”等方面都可给予更明确的地方规定,这样既推进了用工改革,又可避免“一刀切”所带来的实际困难。
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